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目錄 購物車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,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

余宗禧(前左)原僅製作橄欖粉、蜜餞,如今與兒子余振華(前右)攜手研發超過8種橄欖產品。 記者葉建宏/攝影

37年沉潛 成就「橄欖先生」2016-08-22 07:35 聯合報本報記者葉建宏

「橄欖先生」余宗禧37年前開始在新竹寶山鄉栽種橄欖,煞費苦心才種活有了收成。2003年掛上「橄欖先生」招牌,販售橄欖粉、橄欖蜜餞相關產品,打造國內唯一「台製橄欖」品牌;「十年磨一劍」,銷售額衝破2千萬。

大陸官方曾向余宗禧招手,希望他到對岸開創橄欖事業。余宗禧婉拒,表示成功栽培橄欖多賴政府鼓勵,輕易將技術移轉「可能功虧一簣」,他要打造「台灣的橄欖王國」。

66歲余宗禧年輕時在塑膠化工廠工作,1970年代石油危機公司倒閉,黯然回到山頭全是栽種桶柑、茶葉家鄉。有次他看見父親截取野生橄欖樹根部,幫助牛解決血便問題,認為「橄欖是個好東西」,興起栽種的念頭。

 

他說,政府當時推廣「一鄉鎮一特色」,希望提昇農產品附加價值,他大膽決定要花畢生積蓄種橄欖,但父親反對,說務農不能天馬行空,不知農業市場需求,也沒考慮氣候、地形等問題,只會浪費時間。

但余宗禧不顧父親反對,1979年投入260萬搭建1000坪溫室開始育苗,同時研讀美國FDA報告,鑽研橄欖栽種技術。他用精緻栽培法呵護橄欖多年,不斷出現蟲害,還多次遭颱風肆虐,橄欖收成有限,品質也欠佳,嘗到苦果。

經不斷實驗、改良,余宗禧察覺橄欖生長期長達12至16年,只要在少量雨水、日照充足環境就能成長,因此改用「自然栽培法」栽種,發現不除草反能避免蟲害,不噴農藥也能茁壯,終於漸有收成。

余宗禧說,橄欖從根到葉都是寶,尤其果實富含多種維生素、橄欖多酚,是一種高價值的水果,只因生長期過長,農民才退避三舍。

因為相信橄欖的好,余宗禧埋首耕耘多年,如今研發超過8種橄欖產品,讓台製橄欖逐漸深入台灣家戶;近幾年又與兒子余振華攜手研發橄欖茶、橄欖粉、酚賜康等新產品,搶攻國內外市場。

余宗禧發現,早年只專注栽種技術,忽略建立行銷平台,加上國人「不知橄欖的好」,光靠實體通路銷量有限,家人現在也在網路銷售,希望能將橄欖打進更多的台灣家庭。

2016-08-22 07:35 聯合報 本報記者葉建宏

http://udn.com/news/story/7241/1910345#prettyPhoto